当前位置:铅笔阅读网>其他小说>混在帝国当王爷>第九百六十七章 举荐

第九百六十七章 举荐 (1 / 3)

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

父亲的痴狂而死,对幼年的周必明,不管是心灵上,还是精神上的刺激,都是极为强烈的,当然,这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周必明拼搏向上的契机。

了解这些详情之后,赵智最终并没有为难周必明,因为周必明在宴席上的那番话,并不是有意嘲讽自己,只是醉酒之后,控制不住自己,一种情绪的发泄,还有就是对科举制度不公的极大不满。

每一届科举,进士人数的录取都不一样,但大体上来讲,最少不少于一百人,最多也不会多于一百五十人,人数并不多,而且最开始,科举的创立,只是草创,很多制度并不完善,有些时候,更是不对外开放,想要参加科举,必须有人举荐,或许是制定哪一部分人可以考,一直到了武宗一朝,科举制度才是有了一次比较大的改善与进步,但还是逃不出弄虚作假以及内定名额,因为这个制度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里指的大多数人,乃是现有权利阶层,他们已经得到,为什么要改变?

到了赵智这一朝,从他十年监国太子,到当皇帝二十五年,执政三十五年,一共举行了二十三次科举,科举一般是两年一次,但是赵智经常在科举之后的第二年,再开科举,这叫恩科,而且每一届科举,其进士录取人数,都是最大值,也就是一百五十人。

到了赵智一朝,他希望科举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提拔真正的有才之人,这个时期,赵智、杨道嗣、刘桀三人组成政治三巨头,把大多数门阀世家,全部赶出政治核心,在这种大环境之下,赵智以一种婉转的方式,进行科举变革,那就是名额分配,每一届的科举考试,一百五十名进士名额,赵智掌握三十个,杨道嗣与刘桀各掌握二十个,再有三十个名额给予天下寒门子弟,最后的五十个名额,则是分配给其他各派势力。

赵智自己掌握的进士名额,并没有进行人员内定,而是放到科举之中,进行公平取士,并且说服杨道嗣与刘桀,也把自己手中的名额教出来,他们两人都是有大胸怀之人,在这一点之上,表现的非常大度,积极配合赵智。

自从有了科举这种制度之后,将近三百年的时间,有两个朝代,是寒门大量涌入仕途的时期,一个是武宗一朝,但他依靠不是科举,而是主上雄武,左右大臣贤明,皇帝想要大量选拔寒门有才之人,其意志最终得到彻底贯通。

第二个就是赵智一朝,他靠的就是制度,通过科举这个正规的制度,选拔了大量的寒门贤才,并且在这个过程之中,对士人阶层,尤其是年轻一代,其整体风气与思维,有了一定的改变,很多权贵子弟,乃至于门阀世家这种豪族子弟,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一般都会进行几次科举考试,一旦凭着自己的本事考中进士,这会让他们有一种非常骄傲的感觉,当然,对于这种阶层的人而言,就算不通过科举,也是可以通过其他很多途径与手段,一样可以走入仕途。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