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1 / 5)

琉璃厂位于京都和平门外,在清初顺治年间,琉璃厂是“京都雅游之所”,那时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汉族官员多住在宣武门外,官员、赶考的举子常聚集于此,各地的书商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而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后来一年一度的东安门灯市也迁到此地举行。在《都门杂咏》中有竹枝词唱咏:“新开厂甸值新春,玩好图书百货陈。裘马翩翩贵公子,往来都是读书人”。

而建国后在京都与琉璃厂能并肩一提的便是潘家园,潘家园市场形成于一九九二年,是伴随着民间古玩艺术品交易的兴起和活跃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已成为一个古色古香的传播民间文化的大型古玩艺术品市场,当然,潘家园与琉璃厂不同的是,潘家园的商家多出售古董,而琉璃厂更侧重于字画艺术。

顾南山的老师史乐清先生便是从小在潘家园和琉璃厂长大的,作为从小在如此浓郁文化氛围熏陶下长大的史老先生,他的眼学与文物艺术鉴别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顾南山拜入史老先生门下承师也不过将将十年,远远还没达到史老先生希望他能达到的高度。

史老先生的离世对顾南山而言既是意料之中又仍觉时间是个残酷的东西,他至今都记得在史老先生意识到自己快油尽灯枯时把他叫到工作室里不浪费分毫的时间给他传授自己毕生所学时的场景,就算到了后面史老先生因病住院也半点没放松自己,他强撑着病痛一一将自己还没来得及教给顾南山的本事不断地录下音频,希望能对顾南山后来的工作有所帮助。

那种希望自己的本事后继有人的强烈念头让顾南山想起来都深觉整个人重了不少,他唯恐自己穷其一生却仍旧学识浅薄,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也辜负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当然,史乐清先生门下弟子不止顾南山一个,他一生对青年后辈提携之至,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门生都走出书屋下海经商了,一子一女都未继承老先生的事业,儿子在出版社工作,女儿做财务贸易,对这些,他不无遗憾,却非常理解。

琉璃厂现在已经成了京都的一个旅游地点,房屋明亮高大,商铺林立,行人众多,热闹非凡,然而十年前的琉璃厂却并不是现在这副模样。

那时顾南山依着自己的本事和父亲的关系刚拜入史乐清先生门下,史老先生见顾南山对文物古玩是真心实意喜欢,又小小年纪便有真才实学,于是对他更喜欢的紧,只要顾南山去了京都,一有时间史老先生就会带着顾南山逛琉璃厂,逛潘家园,稍微出名点的文物地他都会带着顾南山去,不为别的,就为开阔顾南山的眼界,提升他的眼学,真正做到见多识广,这对顾南山后来的文物修复事业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彼时史老先生也已经不年轻了,七十多岁的他走上一段路就要坐下来歇一口气,顾南山为此还特意在每次同老先生出门时都会背上一个小马扎,师徒俩在街巷里一逛就是一整天。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