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一日二三事 (1 / 3)

有人认为,笔墨纸砚,乃是读书人必备的基础耗材。

可实际上,这文房四宝之中,只有墨和纸才是真正的易耗品。通常,毛笔和砚台消耗得并没有那么快,甚至一些文人雅士将毛笔或砚台传代使用也并不罕见。

而若是将纸和墨作对比,纸其实比墨更易耗,毕竟一小块墨研磨成墨汁能写满许多纸张。

原本造纸多用黄藤,可近十几年来,各地黄藤随着用量增多而变得越发稀少。

为此,数年前圣人不得不下了“惜字令”,说是要珍惜写了字的纸,不可随意损毁。可真实情况,却是朝廷想要以此令来减少纸张消耗速度,达到节约用纸的目的。

之所以赵家的纸坊能奠定行业垄断地位,就是因为赵二郎花钱试验出如何使用其它原料造纸:竹子、麻料、树皮、秸秆、废纸。这些东西,在赵家纸坊里全都可以用来造纸。

用那些原料造出来的纸,可比藤纸便宜多了,哪怕质量上略差一些也极有竞争力。

顺京城,赵家纸。

作为行业龙头,每月只消一对账,赵二郎其实就可以推断出当月顺京的用纸量。

一如阴和阳,纸与墨之间的联系其实甚为紧密。以其中之一为基数,推断出的另一种互补产品的使用量,自然也不是什么难事。

或许由于身份和当月的需求不同,个人当月使用的纸墨数量有多有少,但若是将总数汇总起来,便可很大程度上抹平个体的差异。

再加上,顺京城里日常需要使用纸墨的群体数量相对固定,所以这座城市每个月的纸墨消耗总量其实都有一个定值。

看着自家纸坊的账目,赵常很快就算出出了一个用墨量的大致数值。然而,这个数和他记忆中那份已经提交上去的奏折留档相比,甚至还不及后者的四分之一!

这要是都没问题,赵二郎当场就能把账目吃下去。只不过,若是问具体发生了什么,他一时又着实想不出头绪。

是有人知道墨料上游生产出了问题,想要囤积居奇?还是有人需要墨料做别的事情,所以才需要大宗采购?亦或是有人授意孔目吏多报一些数字,好向皇宫里那位阿谀邀宠?

因为心里一直带着疑问,所以赵二郎查账查得心不在焉,有好几次都算错了数。幸亏那位担任掌柜的族侄比较仔细,才让这场对账没出太大的纰漏。

……

相比于为案牍劳形的老父亲,赵常今日的生活当真是轻松又愉快,而这份快乐的源泉就来自于那本记载了许多“资生之术”的《范氏家书》。

“捡三钱甘梅,加之以蜜糖、陈皮、桂皮各半钱熬成甘梅水,服之可怯脾胃虚火。”

“取盐豉,紫苏膏,佐以茶汤辅食,可助茶性增发,服之可明目生津。”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