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爷爷,您听,这事情,确实不能全怪孙儿啊,孙儿也是实在没办法!”

乾隆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和珅马上附和道:“圣祖爷,奴才一直为了一直大清肝脑涂地,丝毫不敢因私废公,一不拿科举之钱,二不拿赈灾之钱!”

三是办不成事也不拿钱,但和珅可不敢明目张胆的说。

“奴才深知,科举乃为我大清举贤纳良,储备人才之重要手段,奴才为官至今,从未拿过其中分毫!”

“还有赈灾之钱,奴才也是万万不敢涉及,奴才是亲眼去过灾区,见过百姓之苦的----”

和珅看起来似乎很心疼灾荒中的百姓,他充满同情的说道:“当年北地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饿殍遍地,甚至易子而食,这些场景无不触目惊心,也是奴才甘愿前往赈灾,为朝廷分忧解难!”

乾隆再次开口:“爷爷,和珅确实为大清立下过功劳,那年大旱,朝廷无人可用,孙儿甚至把内阁学士纪晓岚派去赈灾,但他只是个编书出身,对如何处置一筹莫展,只知道管孙儿要钱要粮!”

“他也不知道想想,朝廷要是能够拿得出那么多东西,还要他去赈灾做什么!”

“可当孙儿派出和珅之后,他很快就让许多真正需要的百姓得到救助。”

康熙看了江逸一眼,似乎是想要确定这些。

江逸点头,道:“确实,在乾隆年间发生过一次极大的灾荒,当时百官束手无策,即便朝廷发放救济粮,也被很多家里有粮食的官或士绅冒充灾民给领走了,导致本就食不果腹的百姓雪上加霜。”

和珅继续说道:“正是因为如此,奴才到任之后,第一个办法就是往粥里加入沙子,甚至把粮食换成糠麸!”

“加入沙子?”

康熙眉头微皱,思考着和珅用意。

“没错,那些有粮食的人是不会愿意吃掺和了沙子的粥或糠麸的,而真正需要救济的灾民,命都快没了,哪里还会管这些?”

和珅战战兢兢地说道,生怕康熙一言不合再次生气:“当时其他同僚们都骂奴才,觉得奴才不人道,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明白,饥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或高居府中,或高居庙堂,不愁吃喝,以为握着一张笔,会写一副好文章,会高谈阔论,把什么都说的很周到,就可以为百姓分忧,就认为可以把民间治理好了,却压根不明主次!”

说到这时,和珅的语气竟似乎有愤怒之意。

江逸推敲着和珅的心境,发现此时的和珅,竟是有种愤世嫉俗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奇怪,就像一个人,他明明自己就是黑的,却看不起其他黑的,好像一条鄙视链。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