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夏原吉的眼神如虎,问:“吏治,你打算如何去变?”

“都说我朝官员俸禄低,实则不然。”朱高燨缓缓说道,“可是,为何官员们总是觉得俸禄低呢?”

夏原吉捋了捋胡须,陷入了沉思:“这……”

大明官员俸禄,至少在明初,并不能直接折色为银计算。

国初定制,百官俸给皆支本色米石,如知县月支米七石,岁支米八十四石,足勾养廉用度。

实际上,明朝的官俸,是以粮为本,衡量明初官员收入水平完全可以将粮食作为一个基本参考系。

正从一二三四品官,自千石至三百石,每阶递减百石,皆给俸钞三百贯;正五品二百二十石,从减五十石,钞皆一百五十贯。正六品一百二十石,从减十石,钞皆九十贯。正从七品视从六品递减十石,钞皆六十贯。正八品七十五石,从减五石,钞四十五贯。正从九品七十石,钞三十贯。

折钞且不计算,只计本色。

明朝一石约合114斤,汉朝一石60斤,唐朝一石为106斤,明朝正二品六部尚书官俸合汉制1530石,略高于汉朝2000石,也即州牧的收入,低于汉朝同级的2000石;明朝正七品知县年俸100石,对应汉朝200石官员收入,不算高但也绝不算不上低。

这还是和汉朝去对比,如果拿明朝官员的俸禄去和唐朝官员对比,那李唐俸禄简直就像是打发要饭的乞丐。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基层制度啊。”

朱高燨叹息道,“内外府州县及乡三里社皆立的申明亭,凡境内民人有犯者,书其过,明榜于亭上,使人心知惧而不敢为恶。我朝吏治,犹如申明亭一般,依靠自治来治理基层,可是没有监管的自治,完全就是一个笑话!”

如负责民事案件与日常治安的里甲制度,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

里甲制度够昏聩了吧,还有更昏聩的粮长制度!

粮长是负责当地的田粮催征、经收、解运,配合里长丈量土地、编造鱼鳞图册和黄册、劝耕、检举逃税人。

在洪武空印案后,粮长制度便已名存实亡,此后税收的发送便只能大兴摊派。

基层自治制度的缺陷,使得明朝的黄册与户籍几乎沦为了笑谈。但更重要的是,随着基层自治体制的迅速崩溃,明朝极为紧凑的基层编制,很快便无法应付日常政务工作了。

夏原吉摸了摸下巴,认可了朱高燨的话语:“确实如此,知县,掌一县之政,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巡捕之事。典史典文移出纳。如无县丞,或无主簿,则分领丞簿职。县丞、主簿,添革不一。一个县衙,连官带吏,方才四到六人,基层自治崩溃,地方官府无人,那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